高質量也可以低成本
著名品管專家克勞斯比認為,制造公司的不符合要求的代價占營運成本的20%-25%,而服務公司的則占營運成本的30%-40%。質量永遠是企業的主題,誰背棄質量,誰就得付出慘重的代價。
格蘭仕,超低成本經營的成功典范
文章出處:南方人力資源網 作者:孫軍正 發布時間:2005-05-15
格蘭仕集團從創業至今只有26年的歷史,但其成長歷程與業績卻是令世人矚目的:從一家羽絨制品及服裝加工企業成功地轉型為一家家電制造企業;主導產品微波爐投放市場三年內成為中國微波爐行業的第一強企業;在鞏固中國市場霸主地位的同時,于1999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微波爐制造商;2000年以微波爐全球第一為基礎,提出3~5年的時間內成為空調、小家電等產品的全球最大的制造商的宏偉目標。2000年9月,格蘭仕整合全球資源,向外宣布將投入20億元進軍制冷業。2001年,格蘭仕微波爐全國占有率達70%,外銷出口首次超過內銷,空調外銷10萬臺,內銷40萬,集團總銷售額68億元,其中出口2億美元,位列中國家電出口第二強。2003年,格蘭仕再創輝煌,銷售收入達105億!全球第二大零售商家樂福、英國最大的零售商特易購、臺灣大潤發、中國市場的國美電器、蘇寧電器、大中電器等國內外連鎖巨頭最高決策層紛紛造訪格蘭仕取經,一時之間,“北學海爾,南學格蘭仕”的呼聲響徹云霄!
海爾總裁張瑞敏曾說:“在中國家電行業里,格蘭仕在成本管理方面是非常優秀的。”
易中公司宋新宇博士也稱贊格蘭仕“企業應該像格蘭仕那樣,把成本做得低到無人企及。”
在企業管理方法上,格蘭仕1994年4月就推行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,按照出資者所有權與法人財產權相分離的原則,重新設置了企業管理體制,實行五訂五包;2003年又進行了工資成本、財務成本、營銷成本等八大成本管理,進行開源節流。
一個企業最大的投資是設備投資,制造企業的設備投資更是龐大。然而格蘭仕在經營模式上,堪稱一代典范。它引進并集成了世界各國的先進設備和技術,以自有品牌和OEM方式向全球市場推出,從全球市場視角來配置資源,使市場國際化。而且它還與美國的研發機構共同合作開發自主技術和新產品,并聘請外國專家和管理人才,實現研發的國際化和人才的國際化,以適應國際化經營的需要。同時,它還與上海寶鋼、國美等戰略伙伴結成聯盟以最低的成本達到了最好的效率。
企業文化就是一個公司里面所有人的行為。在格蘭仕集團,如果晚上加班,空調是關著的,窗戶是打開的,沒有人加班的地方燈也是關的,只有加班的員工頭頂上的燈是開著的。即便是公司高層管理人員,如果下班時不超過5個人,那么他們必定是從樓梯上一級一級走下來的。這一切,都是沒有人監督的,是大家了為降低公司成本的自覺行為。在這里,公司高層面對著獵頭800萬年薪的誘惑毫不動搖;在這里,全體人員同心協力降低成本,使企業在競爭非常激烈的商場,能夠順利地進行價格戰——擴大生產規模——降低成本——降價;再擴大生產規模——再降低成本——再降價。即便是位于中國富豪榜第39名的梁慶德,也是與人合用一個辦公室。但每年春節,梁慶德夫婦都會給員工發獎金,并給員工家屬寫信表示慰問。物質是有限的,而感情是無限的。一個小企業的成功是看老板,一個中型企業的成功是靠制度,而一個大型企業的成功是靠文化。格蘭仕正是因為從老總到員工都團結一致,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而不懈努力,因而執行力很強。
格蘭仕的質量文化中有這樣一句話:質量是無極限的、無止境的,是企業的生命線,沒有質量的東西是垃圾,是浪費。他們認為,高質量可減少廢品、加快周轉、提高信心。副總裁陸榮發說:“一個產品的質量也就是合格率的高低,實際上直接影響到它的成本,所以我們要求我們的產品的合格率,實際都在99%以上,我們在這方面控制很嚴,因為質量成本實際上直接體現成本很重要的部分,假使有一批產品出了廢品,要報廢,市場影響不說它,哪怕它本身的成本會影響很大,所以在質量上面都要求比較嚴,也制定很多質量指標,分解到各個部門去。”
那么,怎樣方能更為有效地提高產品質量呢?
一、質量管理原則——穩定
陸榮發副總裁這樣解釋格蘭仕的質量管理原則——穩定,“我們不要求無懈可擊,但做產品,質量就要穩定,在基本要求達到后,質量始終在穩定上升,不能說這一次做得好,下一次做得不好。賣出去的產品,不能在好的時候客戶很滿意,不好的時候客戶投拆很多,這個產品不算是好的產品。所有的元器件,包括自己生產的元器件質量都要保證。”
穩定的含義是在指落在允許的范圍內,有些時候要求還比標準高一點,比如說微波爐大家比較重視的微波泄露。陸榮發說,“微波泄露國際標準十毫瓦就會合格,但是因為這是顧客最敏感要求,我們在內部生產就要求是一毫瓦,相對對自己要求很高,這樣出來的產品也很穩定。”
在格蘭仕,質量并不是越高越好,實際上,出于成本考慮的因素,格蘭仕總是極力消除質量富裕,我們看一看他們是如何對微波爐燒烤架進行改良的:原來的燒烤架能承受8斤。后來他們研究一只雞只有1斤多,其實架子承受的極限只有3斤多。因此,他們將架子承重減少到4斤。結果:焊點從26個減少到13個;電鍍從20分鐘減少到10多分鐘;成本從5元減少到2.5元
二、質量從源頭入手
⒈ 人是生產者,把握著產品質量的量度,是影響質量的主要因素。所以員工從思想上必須有所認識,意識質量的重要性。另一方面,需加強各種培訓活動,不斷學習最新的質量標準及各種質量操作技術,不斷地提高各層次人員自身的素質和業務水平。
⒉ 機器、設備有故障、精確度不高,儀器不靈敏等等,都是直接影響質量的重要原因。因此首先做好設備的“三級保養”(既定期檢查、定期保養、日常保養)的基礎工作,定期調校、測試儀器的靈敏度。
⒊ 原材料的進貨檢驗,是最重要的質量源頭。原材料的進貨檢驗,應在技術、指標上不斷增加或不斷提高,把好源頭材料的質量關。其次,公司內部各部門也應加強信息的溝通交流,對原材料的使用進行反饋或監督。
⒋ 不斷總結和創新,員工的操作方法和技能才會不斷提高。
⒌ 全面推進“5S”活動并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,結合車間環境,分析存在問題,設立有效方案,把環境不斷向適合生產需要方向推進。
⒍ 生產員工做好自檢、互檢,控制好自檢的正確率,質檢員做好專檢工作,勤看細檢,決不能馬虎了事。
三、開展QC小組活動
為了搞好質量管理,格蘭仕還采取了多種措施,開展QC小組活動就是最重要的一項,第一次自發組織登記的QC小組就多達20多個。1999年,在多次獲得輕工業優秀QC小組的基礎上,首次獲得國優QC小組稱號,此后連續3年格蘭仕均有QC小組獲得國優稱號。
小家電沖壓車間保溫罩加工組是2004年7月份,為適應生產發展需要而組建的新班組,負責加工各種電飯煲的保溫罩零件。班組通過不斷的改善活動,質量得到不斷提升,產品合格率達到99%以上,產能也已達到年產250萬臺以上,在2004年質量月活動中,更獲得“質量信得過班組”稱號。
該組組建后,在車間的具體指導下,認真總結分析各種保溫罩加工中存在的問題,發動群眾查原因、提建議、訂措施,成立QC小組進行攻關和各種改善活動。與車間質管組密切配合,開展題為“提高保溫罩外觀質量”的QC活動,三個月來成效顯著,每月可以為公司增收1.35萬元。
在2004年10月9日召開的QC小組活動成果發表交流會上,來自各車間的16個QC小組對成果進行了發布,發布人員均由一線員工組成。可以看到,本次QC小組選題廣泛,有降低廢品率、有提高合格率、有與精益生產結合選題,全部均按PDCA循環步驟進行,在活動過程的各階段都能正確運用QC小組工具和統計技術,現場采集數據,運用因果圖、系統圖、排列圖、調查表、頭腦風暴法等圖表和方法。本次發表的QC小組直接創造經濟效益達330萬元。
四、推進5S的現場管理
說起5S現場管理,可能有些人會認為是一件極為簡單不過的事:“不就是搞好衛生嘛,這有何難!”但再簡單的事如果不去做,或者不能徹底或持久,就不會取得很好效果。我們看一看格蘭仕繼電器車間是如何通過五項措施推進5S現場管理的:
措施一、宣貫到位。即利用醒目的標語、口號、宣傳欄進行不斷的文宣造勢活動,讓車間的員工時刻都浸泡在活動的氛圍里,并且把檢查評比的結果在宣傳欄上公開,增強了透明度,激發了全員參與、全員改進的意識。
措施二、教育學習。每一批新工人上崗前都必須接受早期的培訓教育,并直接明了地向員工表明車間為什么要推行5S管理,目的是什么,有什么好處(效能)等,讓新工人知道車間推行這項活動的重視程度。
措施三、領導重視,全員參與。首先,車間主任親自掛帥,成立了5S推進小組;其次,以素養為中心,以人為本,讓員工在日常的工作中自己動手整理、整頓,或者定期進行大清潔活動,養成了員工參與改善的習慣。
措施四、檢查。檢查形式分班組日常檢查、周期各班組交叉評比檢查、月度大檢查和不定期的整改跟蹤檢查,并運用了“紅牌子作戰”和下發整改通知單,限期整改。
措施五、擬訂各種競賽方法。即每個月從各條生產線上推薦一個候選人,參與評選5S之星。這些候選人要自覺接受全體員工的監督,最后由5S推進小組評選出3位5S之星。其次是線與線之間的監督、考核評比。每個月按車間現場檢查(診斷)的總分排名,獎優罰劣。
在實施過程中,“一緊、二松、三垮臺、四重來”的現象容易出現反復循環,所以,5S活動貴在堅持,并慢慢地使之成為制度,“棄留”更需魄力,“持續”更磨耐力。繼電器車間以魄力和耐力磨練自己,在小家電生產部和工藝質管科的每月考核評比中,多次名列前茅。
五、人人創造質量,人人享受質量
格蘭仕經常開展以“人人創造質量,人人享受質量”為主題的“質量月”活動。每次活動均按PDCA步驟精心組織,擬制活動方案,舉行質量月活動優秀獎、最佳組織獎、質量信得過班組和QC小組活動成果發表會的評選活動。我們看一看物資管理部質量月活動的做法。
⒈ 通過供方質量座談研討會,使供方與全質辦、檢驗、質管、技術等部門進行了面對面接觸,供需雙方坐在一起,對需求和供應之間的矛盾進行了面對面溝通,使雙方對對方的要求和想法更加清楚和明白,達成相互理解或共識。
⒉ 對供方進行重點走訪。物資管理部組織全質辦、技術、質管、檢驗等相關部門進行了現場走訪和技術溝通,通過一來一往雙向走訪和相互了解,使大家對供需雙方的相互現狀和實際情況更加熟悉和了解,對于實事求是地解決供應和需求矛盾起到了積極作用。
⒊ 通過質量月活動的互動,供方質量改進和質量配合方面的工作也進一步加強了,多個供方紛紛對質量工作進行了配合性互動改進,并將整頓和改進結果總結并提交給物資管理部,質量月活動不但在公司內部起到了積極作用,而且使上游都延伸了進來,大大提高了活動的質量和效果。
⒋ 針對采購人員對物料采購質量和供應商管理思想不夠重視的情況,物資管理部與全質辦協調,安排了一次供方管理和審核以及供應質量的全員培訓會,通過培訓,進一步鞏固了大家的采購質量和供應鏈質量意識,同時通過思考題解答的互動,使大家業務知識和業務技能的理論學習效果得到強化。